我校师生热议2025年全国两会(二)
发布时间:2025-03-11来源:本站点击量:13
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、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议程将近尾声,期间,我校师生持续关注全国两会报道,认真研读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积极学习两会精神,纷纷结合工作学习实际,谈感想、话发展、道期盼。
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宣志欣:作为开放教育工作者,我深刻感受到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对教育事业的战略谋划与创新指引。报告提出“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”“推进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”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”等方向,为开放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。开放教育只有不断优化与创新,才能适应终身学习需求,报告提出“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调配机制”的政策导向,正切合云南开放教育服务边疆多民族、多年龄段群体的定位。我们将通过建设模块化课程库、学分银行体系,可打通职教、普教、继续教育壁垒,实现“职普融通”落地。同时,结合云南产业特色特别是高原特色农业、对外汉语教育、跨境电商等定制化课程的构建,将“产教融合”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岑云英: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指出,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,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。我们要立足学校发展大局,持续加强思政课建设,尤其是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,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,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,认真讲好思政课,激励学生学好思政课,努力培养让党放心、爱国奉献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李怡:作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让我深感责任重大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在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扮演着重要角色。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,不断提升教学水平,深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,融通校内外“两个课堂”,活化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,以高质量思政育人成效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张金萍:今年两会关于教育的内容,特别是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,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”的部署,为我们高等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作为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,深感使命光荣、责任重大。在教学中,我将紧密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,优化课程体系,更新教学内容,强化实践教学环节,注重培养学生的机械、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控制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。在科研方面,将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,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开展应用型研究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。同时,我将积极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,通过课内外项目化教学、模块化课程等方式,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、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;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技能大赛、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,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,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。以两会精神为指引,我将立足岗位、勇于创新,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教师的初心使命,为培养更多“懂技术、会创新、能担当”的高素质机械技术技能人才,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化学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冯思雨: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,职业教育再次成为热议话题。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指出“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,推进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,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”既指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,也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。作为一名辅导员,我将认真学习领会两会精神,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,并在今后的工作中,着力做好以下工作:一是登高而行,积淀成长,注重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,积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;二是强化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,引导学生树立“技能成才,强国有我”的理想信念;三是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与产教融合双向赋能,努力培养契合新时代新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。
文化旅游学院2023级应用泰语1班团支部书记常蕊萍:作为应用泰语专业学生,认真学习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后,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青年使命与教育强国的时代召唤。两会强调深化教育改革、推动教育公平,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。我们不仅要精进语言技能,更要肩负跨文化交流使命,成为中泰人文交流的桥梁。我们也需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学习,在文化对比中增强文化自信。教育是国之大计,青年是国之未来,我们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,在泰语专业的深耕中厚植家国情怀,在跨文化实践中彰显青年担当,以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事业贡献力量。
(宣传部、开放教育学院、马克思主义学院、机电工程学院、化学工程学院、文化旅游学院)